《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
作者:王尚文 郭初阳 颜炼军
版本: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5年9月 幸运飞艇
陈卓:作为《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的编者,能展开讲讲当初编这本书的缘起和初衷吗?
王尚文:这件事情从2010年开始设想。我七十岁从教学岗位上彻底退休,但并没有停止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于当下所为、应为、能为的拷问,反而觉得似乎获得了更大的空间。2011年,《人民教育》约我对郭初阳老师《弟子规·入则孝》的教学发表一点看法。由此我梳理了一下心头郁积已久的对于古代启蒙读物几乎风靡全国这一现象的思考,觉得根本不问当年编撰《三字经》《弟子规》等的立意、旨归而一味膜拜,这是与我们今天的教育宗旨完全错位的。
在大江南北少年儿童一片“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的背诵声里,我不禁深深为之忧虑。我以为,见书就信、见“经”就跪,那是精神上的奴隶,用鲁迅的话说,这是“退婴的病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国家要崛起,社会要进步,退婴根本没出路!于是,我萌生了动手为今天的少年儿童编写一本启蒙读物的想法,以使他们能多一种选择的余地。
但所编写出来的起码要具有经典性这一坚信不疑的观念,立刻让我退避三舍:我,一名普通教师何德何能,竟然不知天高地厚,狂妄一至于此!然而转念一想,我为什么不能像当年参与编写《新语文读本》那样,不是自己来写所谓的“经典”,而是把古今中外的经典请出来和我们的下一代直接对话呢?不过真正动手已经是2012年春了。
编选伊始,我就明确规定了两条原则,一是人文读本,而非语文读本,为此我写了如下四句话:“启蒙发覆,此为津梁。以立天地,以迎朝阳。”这是我的奋斗目标,也可以说只是理想。二是边学边干,应当说首先是学,即自我启蒙。
书里这几十个关键词就像几十座高山,等待我去一一攀登,虽然辛苦,却每每有自我解放、进入新境的喜悦。所选择的关键词,都是起码的人文常识,应该是青少年读者精神成长的DNA,马虎不得。
记得关键词最初是36个,也曾到过58个,最多时有64个。有的关键词放上又拿下,拿下又放回,以“中庸”为例,上上下下就不止三五次。每个关键词下面,由“经典论述、一个故事、一首诗”三部分组成,算是一点创意。而确定每一条经典论述、每一个故事、每一首诗的背后几乎都有一段坎坷曲折的历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总算拿出了初稿,并得周有光先生赐序。
陈卓:周有光先生当时有提出过什么具体意见吗?可否谈谈和周有光的交往点滴?
王尚文:我在20世纪90年代有缘认识周有光先生,他对我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有过许许多多的支持和鼓励,我非常崇敬和感激他,他许多锐利而高尚的思想,也是我的重要营养。他对历史和当下有着诸多了不起的判断,今天我们尤需珍视和发扬。他去世后,我曾写过一篇短文记录我们一次见面的情形,以表达怀念。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
幸运飞艇官方开奖 编这册书时,他虽然年纪很大了,但还是认真看了我寄去的基本框架,予以首肯并赐序。得到周有光先生的支持,也是我编这本书的最大动力和无上光荣。我希望《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和《人之初:母语九章》这两本小书能多少延续周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善愿。
《人之初:母语九章》
编者:王尚文 西渡 郭初阳 颜炼军
版本:广东人民出版社·之间
2025年9月
陈卓:听说当年傅国涌老师也对这本书提出了一些编选建议。傅老师生前说过他是你的忘年交,经常和你在山中小聚,一起讨论语文教育的各种想法。能具体谈谈这些细节吗?可惜修订版傅老师再也看不到了,否则定会贡献良策,侃侃而谈。
王尚文:傅国涌先生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保持交往多年。他有史识,更有行动力,后期从事基础教育实践,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工作,我们也为此有过一些交流。他英年早逝,令人痛惜,我常常回想起我们之间交往的细节,翻读书架上他关于近现代历史的大作。
许多年里,暑假我都在老家浙江遂昌的白马山顶避暑、读书、写作。在编这本书中途,有幸在山上邂逅傅国涌先生。我就把初稿给他,请他提意见。他曾挤出宝贵时间认真通读全稿,在不吝啬赞扬的同时也几乎是逐篇提出了修改建议。我非常珍视和感谢他的意见。书出来后,我们在杭州晓风书店做活动,也曾邀请他来支持,他在现场作了精彩发言。另外,在温州举办的一个阅读论坛上,他也作为嘉宾参与了我们这本书的讨论。
陈卓:你和两位“年轻”朋友郭初阳、颜炼军在选定篇目的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意见分歧,你是怎么处理的?在编书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故事和难忘的经历?
王尚文:在这本书编选过程中,我再次深深意识到了自己的孤陋浅薄,考虑再三,于是决定找郭初阳、颜炼军两位青年才俊合作。他们的见识学问我是了解的,特别是两位腹笥之富更为我所佩服。由于他俩都是大忙人,开口时,我颇踌躇,不料他们非常愿意来共襄义举。特别让我高兴和放心的是,他们深知其中的艰辛,已有“攀岩”的思想准备。就这样,书稿进入了一个质量大幅提升的阶段。
我们三人的合作是我最愉快最充实的经历之一。郭初阳曾在著名的良渚文化村两次招待颜炼军和我,住宿、吃饭、点心、水果由他全包。每次集中几天,先是通盘考虑专题的增删,对存留下来的专题,逐篇审议,决定弃取;再对存留的诗文,逐字逐句审读。“三司会审”之后,对须增补的专题或某专题的诗文,进行分工,每人各自负责寻觅相关材料。就这样,到2014年终于基本定稿。中途的分歧、商量和书信、电话往来,可以说不计其数。我们年龄阅历有巨大差异,阅读范围和兴奋点也会不同,但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指向。他们给这本书带来了许多新的东西,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
陈卓:你能具体谈谈《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和《人之初:母语九章》的关系吗?先编的哪一本?两本书各自的定位是什么?你个人更喜欢哪一本?
王尚文:编书常常有一些偶然的起点。从时间上,《人之初:母语九章》开始得更早,但历时更长,可以说直到这次出版,才最终完成。在前半段,我中学任教期间的学生、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的诗人西渡,作为这本书的编者,付出了非常多的心力,从基本框架到具体篇目,都充满了诗人的巧思,展现了独特的眼界。当时他在出版社工作,我们刚合作完成了六册《现代语文中学读本》,汇集了北京的许多朋友,西渡为那套书付出了非常多的劳动,那套书出来后也得到了读者和行家的好评。可以说,《人之初:母语九章》是那套书的某种升华。我们在杭州为此专门开会,推敲各章框架和单元。后来的文本甄选,也是寻觅的辛苦长途,中间当然也充满了发现和创新的乐趣。
如果说《人之初:现代蒙学四十六课》的重心是以天下经典来实现人文启蒙,那么《人之初:母语九章》就是回归母语之美、之丰富,同时处处蕴藏人文的理想。两本书,贯通了我对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解:以人文主义为旗帜,放眼天下经典,以语感培养为路径,以对话为实践形态,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语文能力,让“动物”人成为“文明”人。两本书可以说是花开两朵,而大道归一。
陈卓:从当年深受欢迎的《新语文读本》到如今的“人之初”二书,你在编选理念、思路和侧重点上有哪些变化?又有哪些是一以贯之的?
王尚文:《新语文读本》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我有幸参加了编写的全过程,并负责了一些总体性的工作。钱理群先生在其中起到了振臂高呼和引领群伦的作用。这套书的核心词是“新语文”,这里的“新”,放在更长的时间里看,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和人文创造在基础教育中的体现和转化。它是对此前基础教材中丧失已久的人文性、语文性、文学性的恢复和伸张,因此得到了广大读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认可。至今看来,这套书的设计理念和文本选择都是上乘的,这源于其中的包含使命感、开放性和经典性。“人之初”二书,多了一些我个人在新世纪二十年来的想法,也是我们几位编者达成的一些共识。比如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四十六课里锚定的常识和基本价值系统,可以说都是当下基础教育需要面对的,也是作为一个当代人需要思考的,尤其针对基础教育中的盲目“复古”。《人之初:母语九章》则以母语为核心,设定一个开放多元的、古今中外互动互通的母语呈现体系,最大程度上引导读者形成健全开放的文化心态和母语意识。这些想法,可以说是参编《新语文读本》的基本理念的延续和深化。
陈卓:你认为在AI时代,“人之初”二书最大的价值是人文还是语文?现代启蒙的路径和方向变了吗?青少年整体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有提高吗?
王尚文:我60多岁才开始用电脑写作,至今用得还是很不熟练。对新近人工智能,更是所知甚少。这两年,相关讨论很多,我也零星读到一些。你的提问我没有能力回答,但想起了马克思说的“异化”这个概念。我想,无论人文还是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抵抗各种形式的被“异化”。先进的工具,应该帮助“人”成为更健全的真正的人,帮助我们追求和建设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让人再次沦为被奴役的状态。只要工具(以各种面目出现)和人的矛盾还在,现代启蒙的基本主题和路径,就都是抵抗工具对人的异化。这也是“人之初”二书背后共同的价值支撑。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有两点不成熟的感受,一是今天的孩子学习负担太重了,让孩子寸步难行,甚至沦为分数和考试的奴隶,完全违反了教育的初衷。孩子的世界,需要放空留白,需要自由自在。二是从当下的网络到各种媒体,语言低劣和庸俗的程度,令人发指,语文品质岌岌可危,让人十分忧心。基于此,我几年前写过一本《语文品质谈》,表达过具体的想法,也因此更坚信编写“人之初”二书的初衷是对的,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完全值得的。
采访/陈卓(图书编辑)
编辑/王铭博
校对/柳宝庆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三国傅之皇帝崛起攻略(王尚文无论人文还是语文)》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