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的历史,有时候比你家楼下的麻将桌还热闹。人心浮动,恩怨交错,帝王将相跟百姓家长里短,倒也没差多少。你说,要是当年的江东子弟能坐下喝顿茶,兴许天下就不是这个样子了。然而,历史偏偏不肯让步,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孙权,到最后三国鼎立的落幕,都藏着数不清的波折和苦水。
故事得从公元229年说起,那一年,陆逊领兵在石亭把魏军打得丢盔弃甲,江东大地刚刚喘了口气。孙权呢,仗着这场大胜,拍板自立为帝——黄龙元年,一个全新的东吴正式拉开了帷幕。可说起来容易,日子真过起来,其实没那么舒服。他刚坐稳龙椅没多久,心里就开始痒痒,琢磨着能不能捞点长生不老的方子来。于是让卫温、诸葛直领了万人远赴夷州去找仙药。结果呢,这一折腾,十个人里倒了七八个,回来连仙草影子都没见着,只捞回来一堆土著。孙权气极,把两个带头的砍了脑袋——帝王的喜怒,常常就只是一念之间。
转年,五溪蛮族闹起了幺蛾子。说起来,这些人以前还在夷陵帮过刘备,这会儿轮到东吴头上添乱。孙权一咬牙,调了五万大军过去,把叛乱剿了个底朝天。五溪蛮人从此一蹶不振,看似江东地界太平了,可这天下,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安稳。
几乎在同一时间,辽东方向也出了乱子。公孙渊,那个割据一方的小诸侯,嘴上甜得很,跟孙权称臣,许诺无数。孙权禁不住,“仁至义尽”一回,带着大把金银财宝和万军人马,要去给公孙渊戴王冠。结果是热脸贴了冷屁股,那一万人马全扣在了辽东,带使臣的脑袋还送去了曹魏。孙权火冒三丈,恨不能亲自去把公孙渊扯下来。可朝中大臣死活拦着,毕竟这国家不是打气球,戳一下就能回来的。
人到中年,后宫和庙堂的事开始搅在一起。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孙权也不甘落后,率十万大军出征合肥。声音很大,气势很足,可惜曹魏这边实在不好惹。精兵强将把东吴军队拦了回去。连老臣张昭也熬到236年,闭上了眼,江东的天突然低了几分。
打仗之外就是家里的事情,最扎心的还得数孙权的太子,孙登。公元241年,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小伙子突然离世,33岁,谈不上什么岁月静好。说起来,东吴的乱局很多都起源于这一出。孙权白发送黑发,整整守了灵堂七天,心性也跟着裂了条缝。自此变得更有点喜怒无常,任性得厉害,江东的风吹草动,也比以前更频繁了。
家里的事最怕分党结派。隔年,他立三儿子孙和做太子,却又偏心四儿子孙霸,鲁王权柄一点不比太子少——这就结成了“南鲁党争”,朝堂分两派,一边捧太子,一边捧鲁王,都是各怀心事,明里暗里斗得飞起。
陆逊,这位江东的“定海神针”,脾气一向温和,偏就被卷进了太子之争。只因替太子说了两句公道话,孙权转眼派人上门骂他。名将历尽风雨,到了245年,终于气结而死。东吴少了个顶梁柱,后面的事更难收拾。
两宫斗争拖了八年,到250年,孙权索性一刀切,废了太子孙和,不过瘾还赐死了鲁王孙霸。又选了个刚满八岁的孙亮上位。这一阵风暴,满朝的大臣,死的死,流的流,江东的精气也被折腾得差不多了。其实你翻翻史本,这一页特别像每个家族都绕不过的“兄弟阋墙”,只不过后果更惨烈。
孙权最后托孤给诸葛恪、孙峻这些人。公元252年,熬到71岁,命数交给了江东新一代。四部帝王接力,花了五十二年,好像跟东吴的国运也搭了条线。权力的生命到这里就有些明灭不定了。
等到孙权死后,孙亮年仅十岁,朝局其实就是权臣的舞台。司马师听说消息,带着十五万兵马杀过来,可诸葛恪守住了阵脚,还顺势揽权。诸葛恪自觉行事得心应手,挥军又去北伐曹魏,偏偏军中瘟疫爆发,只好败兴而归,权势却愈发肥厚。权臣的心,往往是“倒向哪边哪边重”。同年,孙峻和孙亮联手把诸葛恪一家抄了个底朝天。朝政越来越像一锅粥。
孙峻才干远不及诸葛恪,却一头扎进权力游戏,追随者也都是小人。江东朝堂鸡飞狗跳,几乎没人能把控。三年后,孙峻死了,堂弟孙綝捡了漏子,又成了新一任权臣。
历史走到这里,孙亮和孙綝明争暗斗,暗地里合谋联络孙鲁班等人,打算把孙綝干掉。事情败露,孙綝快刀斩乱麻,废了孙亮,重新立了孙休做皇帝。你看这权力转轮,轮流坐庄,最终都是一地鸡毛。
孙休上位后,拉拢老臣丁奉清理门户,把孙綝及党羽连锅端了。难得一段短暂的平稳,可大厦已是将倾。孙休也只能趁着最后一缕安宁,修修补补,不敢高谈阔论。
到公元263年,西蜀被司马昭三路大军打得分崩离析,江东赶来支援,结果人还没到,刘禅已认命了。自此东吴只剩下一道孤城,独力抗司马氏十七年。
孙休走了以后,三岁的儿子无人敢立,个中缘由众说纷纭——毕竟权臣乱政余震未平,江东不敢再拿孩子当盾。于是选了孙和的儿子孙皓出任新帝。起初孙皓收拾残局,安抚百姓,开仓舍粮,下头都觉得他是个明主。可惜,人性说变就变,孙皓很快显出嗜杀暴虐的本性,酒色不离,家国皆乱。
265年,孙皓活生生逼死了朱太后,接着把孙休的儿子全打发到边地流放。这开头就埋下了衰败的种子。年年北伐,结果年年吃败仗,军民苦不堪言。大兴土木,营建宫殿,宫女排得比踩高跷还壮观。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带去前线,风雪中军队一地狼藉。
陆抗等老将屡屡劝谏,想让孙皓收敛一点,可帝王早听不进逆耳之言。陆抗也撑不过去,熬死在官府里,后面再无能臣良将。
东吴到了公元279年,晋军六路齐发,城池像下围棋一样被吞吃。翌年,孙皓连城都不守了,师法刘禅,举国降晋......三国的故事,终究落幕。
至此,东吴从孙权扶持少年江东,到孙皓一夜败亡,五十二年,四位皇帝,英雄豪杰都归入尘土。你说历史像什么?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像一条江东的河,起起伏伏,终于汇入大海。那些旧故事,你三五杯下肚,还能再翻一遍,也许还能问一句,假如那天他们没分心,假如那位少年没丧子,江东,能不能再多等几春几秋?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三国东吴线(一口气看完东吴52年历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