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东申,山东烟台人,1938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他在毕业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事业,为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藏书票艺委会会员、山东藏书票学会名誉会长、佛罗伦萨国际版画联谊会会员、卡布那里国际版画联谊会会员等。
周东申是一个勤奋耕耘的艺术家,毕生追求版画事业和艺术教育事业,将自己所有的生命激情与想象力都融入到版画创作中,构筑了一方充满生命质感的版画天地。透过周东申教授所创造的黑白版画世界,人们能够体会到一种灿烂的心境,这是艺术家心性与气场的投射,也是其作品中饱含着的深沉而又热烈奔放的生命情怀,给观者带来的震撼与启迪。7月29日,齐鲁壹点书画频道推出的周东申先生艺术访谈(一)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期版画大师周东申艺术之探(二),将从版画大家周东申的几件版画代表作说起。
《铁臂》(船厂木刻组画之三) 1963年
记者:您在《从那时候到这时候》一文中,谈到了素描、速写与您的版画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您的画册中也收录了不少画稿,并将其与创作一同展示出来。可见,素描、速写对您的版画创作影响很大。
周东申:素描训练的是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在上学的时候,基础课的老师说没有扎实的素描基础是画不出好画的;创作的老师说美术家对社会的贡献是看你的创作。我很重视这些道理。对素描如何能与创作结合起来,能为“创作服务”,这也是从前所做不到的。自此,我对素描的兴趣便越来越浓厚。
毕业之后,当了一辈子老师,为了提高自己的素描水平,每次上课我都坚持和学生一起画,这样做不但起到示范作用,我自己的素描水平也大幅提高,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国外的那些年里,虽然有相机,但只要一出门首先想到的是:带上速写本。平时在家没有任务的时候便构思版画创作,画草稿。
记者:我们发现您有不少线描淡彩作品,画得非常好。这种线描技法在您的版画创作中有运用吗?
周东申:我在浙江美术学院上本科时,国画系的老师教过我们山水、花鸟、人物和理论课。我在那时学习了线描,我对画线条有浓厚的兴趣,喜欢用线条来表现艺术的真谛。中国画的线描技法在我的版画创作中运用得不多,我是通过从自然中学习,通过写生,通过速写来训练线条的表现力的。
《龙头》 (船厂木刻组画之二) 1963年
记者:藏书票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藏书票,并进行藏书票版画创作的?另外,藏书票有木版、铜版、石版等,还有您刚才提到的苏联的麻胶版,其中木面木刻与木口木刻的区别是什么呢?
周东申:说到藏书票,国家是在1984年开始提倡藏书票,我也是从那时开始接触藏书票。这种尺寸适合我的版画创作。木口木刻流行于欧洲,它刻的更细腻,没有一定的素描基础是掌握不好的。木面木刻相对于木口木刻的线条更粗一点,雕刻用刀也不一样。
记者:我们看到木刻版画分为木面木刻和木口木刻,而您的作品几乎都是木面木刻。
周东申:我是在梨芯木面上进行雕刻的,因为它木质坚硬,比较难刻,但是优点可以多次印制,而且印制的作品比较清晰。而木质较软的三合板,虽然易刻,但是不能多次复制,有时第二张就没有第一张好了。
记者:您1963年从浙江美术学院毕业,毕业作品《铁臂》就曾刊登于《人民日报》,您怎么看待这件作品与您后来的创作风格为的联系或差别?
周东申:《铁臂》的风格基本上在我后来的创作中有所延续,可视为是在同一种思想的指导下完成的。
记者:您后期可能更多关注人性的主题层面。
周东申:是的,我后期的作品更多关注人物的塑造。《铁臂》表现的是物,实际比表现人相对容易一些。我对人物的表现会集中注意把他的身份、情态表达清晰和完整,着重刻画人的精神面貌与形象气质。
《诞生》(船厂木刻组画之六) 1963年
记者:1996年,中国版画家协会为了表彰您在五、六十年代为中国版画艺术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将“鲁迅版画奖”颁给了您。请您就当时创作的《船厂组画》(1963)《小海丰》(1964),谈一下您在20世纪50-60年代如何在版画上推陈出新的。
周东申:《船厂组画》(1963年)是做毕业创作时在大连造船厂体验生活时创作的,在那里写生和创作过。《铁臂》这件作品不仅有真实的生活,还有我的想象。因为我初中是在大连上的,考的是工业技术学校,学的是机械。因为学习了机器原理,所以明白了很多机械制造的道理。而且从技校毕业后还在大连造船厂工作过。所以我在创作《铁臂》这件作品时,因为不能爬到起重机铁臂上面去实际测量和描画,所以对其构造的刻画基于我对机器原理的理解。《小海丰》(1964年)是我在延边工作时刻的,这件作品没有通过写生来画,画的是我记忆和印象中的场景,因为我有在海边生活的体验。
我在本科一年级学刻的木刻是大块黑白的,老师说大块黑白是提炼。我从三年级认识到木刻中要有灰调子。因为灰调子是抒情,木刻中应该少一些不是黑就是白的简单。
记者: 1979年开始至1999年您参加了全国、全省的多次版画大展,如第六届全国版画展、第九届全国版画展、山东省第四届版画展等。而且,您早在1987年《绿色保姆》就入选“中国现代艺术展”,赴加拿大多伦多展出。请就您的经历和创作谈一下山东现代木刻版画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情况。
周东申:《绿色保姆》原来叫《大合唱》,刻画的是灌木丛中的生态环境。我曾经亲身在室外写生过这一场景。这件作品从1982年开始刻,中间多次修改过,1985年才完成。后期多次修改的是一些细节,比如有点线条印糊了,那就在版上再刻一下等。这件作品创作当时不被别人理解,甚至还遭过批评。过了几年才被大家所接受的,后来还被评为了金奖。
其实,这件作品所反映的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是我在“文革”期间就认识到的。1970年,我在吉林下乡、干农活。后来干木匠活儿,技术很好。有一次下了一场大雨,把粉条房子冲倒了。农民说:“河道会走老路。”我从中认识到人给自然的改变必带来问题。这影响到我后来进行《绿色保姆》的创作。
《绿色保姆》 1985年
记者:像您创作的《何首乌的传奇报道》这一类的艺术主题其来源于哪里?
周东申:这是根据我看到的电视新闻构思创作的。新闻上说有一个人挖到了类似人形的何首乌,我看了觉得非常奇怪和不可思议,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存在。随后便有新闻指出这件所谓的何首乌是假的,是一位农民为用山药雕刻讹传的。这件事情过去一段时间,当我创作圣经故事《创世纪》的时候,了解到上帝造物是遵循“各从其类”的原则,再联系新闻报道的这件怪异的假何首乌,便激起了我创作这件作品的愿望。
记者:您创作了《荆轲刺秦王》《白蛇传》《借东风》《贾宝玉与林黛玉》《阿Q求爱》《皇帝的新衣》《堂吉柯德》等很多中外文学题材的版画作品,这些作品中蕴含了深刻的内涵和道理。要将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表现得这么深刻,非常不易。
周东申:要把故事理解地深刻,要有意识地观察人物,刻画人物是观察和理解。刻画人物要注重“美”,要让人容易接受。对人物形象要专心研究,看出人的心里状态。要深刻一点,别搞表面化。
《三月的歌》 1985年
记者:您还创作了不少圣经故事题材的版画,您通过对这些故事的解读,并未将整个故事都描画出来,而是抓住故事的重点、焦点和高潮,用您自己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如《犹滴》《利百加》《莎乐美》等。
周东申:东西方的题材在平时分辨起来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在刻的时候是比较难的。比如我的很多西方题材的版画中有很多中东人的形象,首先我是非常喜欢中东人这个形象的,他们的眉毛、眼睛等五官有独特的地域特点,特别美丽。在国外期间,我和老伴经常坐在商场的椅子上观察中东人,观察他们的五官、长相、形态等,这为刻画圣经故事中的人物做了铺垫。回归到故事本身,我觉得创作就应该攫取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和场景,并用心感受,毕竟只有打动自己的片段和刻画才能够去打动别人。
记者:您的艺术作品体现出中西融合的特点,您在创作中是如何对中西方艺术进行平衡的?在创作过程中,您有没有受到一些外国比如苏联版画的影响?
周东申:中西方艺术的融合这个话题不是几句话就能够概括的。这个观者如果能多看、多体会我的作品,他们自己都能慢慢的体会到的。抽象来说,我觉得如果对版画、对东西方的优秀文化是真的热爱,那么就会在创作中自然的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说到影响,其实当时不止美术,很多东西我们都在学习苏联。苏联版画对我国版画艺术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当时我们的版画艺术是以苏联的体系为准的。但是我个人认为苏联版画有些刻板、霸道,兴趣不大,在版画的创作上我更喜欢自由、不受约束。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卡布西游素描(我与黑白木刻之缘版画大师周东申艺术之探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