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寨那片荒地被挖出了100多个铁箱子,里面装着毒气弹。士兵把箱子一件件取出、封装、转移,个别箱体已经漏液,现场按规程处理。事发以后,地块被围起来,村民不再随便进出,排爆队继续在周边摸索清理线索。 幸运飞艇开奖直播
这事儿是2004年秋天发生的,地点在黑龙江一个不大的村子——兴隆寨。那天门口停了一辆车,下了个七十多岁的日本老人,穿着军绿色外套,说话不多,走路慢但站得稳。人家叫木村。最开始大家也就看个稀奇,以为老人来村里走走转转,谁想到他竟然指着村旁那片荒地说:“这里埋着弹药箱。”人一说完,气氛一下子安静下来,谁也不敢再当笑话听。
村干部把情况上报了。几天后,解放军排爆小组赶到,木村跟着进了那块杂草地。士兵们按规矩带着工具、探测器,一点点翻开土层。没多久,锈迹斑斑的金属箱露了头。打开发现的不是普通铁皮,是装着毒剂弹头的箱子,外面还能看见老旧的标记。现场按标准来:把每个箱子编号、记录现状,先封装再转移,最后统一销毁。有人当场就哭了,木村跪下了,把一本磨得发亮的旧笔记本交给了现场负责人,里面画着当年的掩埋点、深度、弹药种类,甚至记录着当时的天气和他部队的位置。这本笔记后来被送进档案馆,成了清理工作的重要参考。
把时间拨回到四十年代。那时候日军在东北驻扎,撤退匆忙,来不及带走的化学武器就挖坑埋了。有人用泥土和草皮盖上,有的直接扔进河里或塞进山洞。木村年轻时是无线电兵,没直接冲锋打仗,但亲眼看过掩埋过程。他记得那天夜里挖了好几个深坑,把一个个铁箱塞进去,一埋就是几十年。那些武器里有芥子气、路易斯气、光气之类,名字听着就阴森。史料里记着,抗战后期日本多次使用化学武器,发生过上千起化学攻击,数据里提到接近1700次,波及十四个省市,数万人中毒,死亡超过两千人。更麻烦的是,很多武器没销毁就遗落在原地。
东北这带埋得尤其多。像吉林的哈尔巴岭,过去曾经挖出过三十三万枚毒气弹,这类地方常称作“化武地雷阵”,清理既耗时又危险。工作往往靠人工一铲一铲摸,一个点一个点确认。有的村民对这些铁壳不懂事儿,会捡回去当工具或玩具,结果发生中毒、烧伤甚至死亡的案例并不罕见。还有村子的井水被污染,村民长期生病,病因和这些遗留物有直接关系。
到了九十年代以后,这问题才被提上国际法律层面。1997年《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生效后,留置的化学武器应当销毁。中国和日本在1999年签了备忘录,日本承担经费和技术,中国方面参与清理。但具体进度多次延后:先说2007年能完成,后来推到2012年,又说到2022年才能收尾。每次迟延的理由差不多:地形复杂、技术难、预算紧。说白了,埋藏点散落偏僻,查证得靠人摸索,确认起来既费时间又危险,还得花钱。
回到兴隆寨那回,木村提供的笔记给排查带来了直接线索。现场人员对每个箱子做了详细记录:编号、外观、是否漏液、封装方式、运送去向。那些箱子有的外壳破损、开始渗漏,处理起来风险高,不能大意。村里立刻被围起来,大家被要求不要靠近,排爆队在周边继续摸索更多埋藏点。媒体有报道,但真正知道详细过程的人并不多,信息传播慢,很多村民直到多年以后才渐渐明白自己脚下埋了什么。
说这类事,听着像历史故事,其实关系现实生活。很多掩埋点只有当年参与的人知道,记在私人笔记、口述里,没进正式台账。像木村这样的老兵一出现,往往能把这些零碎记忆串起来。档案里那本旧笔记成了线索,但挖出来的箱子、渗漏的化学剂、受影响的土壤和水源,都是实打实的问题,清理还得靠人工、靠技术、靠时间。现在排爆队还在周边一点一点搜索,村子周遭的地被暂时封锁,村民的生活被打断,医疗和环境监测也被提上日程。档案馆里保存着他的笔记,士兵把每个箱子编号装车,带走去集中销毁,现场有人站着抽着烟,眼神里有难言的复杂。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士兵推箱子攻略(2004年)》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