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就。回顾“十四五”,我们书写出怎样的民生答卷?城市“小更新”如何托举民生“大幸福”?
新一季“以理服人|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第八集上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毛佩瑾,为我们解答。
视频加载中...
幸运飞艇官网 大家好,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是北京前门东区草厂四条胡同,这里是北京老城重要历史片区。2019年临近春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强调:“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北京市东城区草厂四条胡同(2020年6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这些年,老城改造让老胡同焕发新活力。如今的草厂四条胡同,不仅有浓浓的“京味儿”,院落内还多了“科技范儿”。今天,就让我们在胡同里感受民生温度,从四个变化看看人们在闹市中如何诗意地栖居!
(一)
胡同频频出圈,文化“活”起来了
为了留住老北京的乡愁和记忆,我们始终坚持保护性开发,加强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把老字号、老物件和非遗串联起来,深入挖掘老城胡同文化的新内涵。
9月12日,曹俊来蹬着三轮车给游客介绍胡同文化(2024年9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平衡好保护与发展的治理经验,正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诠释。除了北京胡同,上海弄堂、成都小巷等很多老旧街区,都通过空间重构,被巧妙地打造成有温度、有故事、有活力的“网红打卡地”。
老城更新要实现从文化“活”起来到老街“火”起来,不再局限于单点的“网红化”,而要转向整体的有机更新。
文化不仅要“活”在游客的镜头里,更要“活”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老街不仅要“火”一阵子,更要通过功能融合和数字赋能,实现可持续的“长红”,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二)
老城不断更新,生活更“便利”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城市建设不能简单地大拆大建,而要实施精准的城市更新。草厂胡同通过“地下手术”,实现了雨污分流和电力、电信架空线入地;家家户户都有了独立厨卫,胡同景观大幅提升。
这是2025年7月11日在冷水滩区菱角山街道活龙井社区拍摄的改造后的“微景观”(手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柳王敏 摄
这不仅是北京一条胡同的故事。“十四五”时期,全国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4万多个,惠及1.1亿多人。无数个“草厂胡同”实现了“逆生长”,既留住了乡愁记忆,也迎来了现代生活。
新时代新征程上,城市治理要实现从“有”到“优”,就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治理的惠民本质,向更高品质发展。
从“城市大脑”的宏观决策,到“社区微脑”的精准服务,数字化治理像无声的春雨,浸润着胡同百姓的生活。未来,要让“AI管家”走进家庭,通过物联网传感器,自动监测老人起居,预判健康风险,联动医生上门。
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关爱”的服务革命。通过深化“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顶级资源。数字技术将逐步打破地域壁垒,让技术进步最终转化为人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三)
社会保障兜底,人民更“踏实”了
城市建设既要追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更要坚守民生福祉的“温度”。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过去,老人总担心老年生活没着落。如今,草厂社区养老驿站配备了老年餐桌,还为老年人提供上门维修、洗护、理发等服务,而这只是全国31.9万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设施的一个缩影。
老年人心中的“底气”还来自于稳稳地守住了“钱袋子”。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2亿人,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养老保险体系。我国养老金连续21年上调,已成为保障民生的“刚性福利”。
新时期,民生保障要实现从“硬”到“软”,需聚焦“一老一小”“软环境”建设。
6月26日,东高地街道的老党员社区治安巡逻队队员在社区内巡查。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社区改造致力于打造老年友好型社会,不仅有无障碍设施,还要为低龄老人创造更多“老有所为”的岗位,让他们从“被照顾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把更多空间还给儿童,让胡同里的“秘密花园”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宝地。
总之,唯有把群众的急难愁盼真正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民生保障才能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让每个人都能在城市发展中感受满满的安全感。
(四)
居民事居民议,社区更有“活力”了
胡同里的民生改善没有止于“面子”,草厂四条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小院议事厅”。“小院议事厅”2012年成立,小到居民院子里晾晒,大到场地规划、厕所改造,只要关乎邻里生活的,都可以到“小院议事厅”议一议。通过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五民”群众工作法,解决社区“老大难”问题百余件。这背后的治理逻辑离不开党组织这颗“定盘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党组织就像社区的“主心骨”,把各方力量凝聚起来,让过去“各扫门前雪”的邻里变成了共建美好家园的“一家人”,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独特优势。
社会治理从“治”到“融”,实现从“社区治理”到“价值共创”的升华。
2021年4月21日,在望城名都社区公共服务大厅,志愿者陆君给邻居免费剪头发。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发挥好党组织引领作用,把“五民”群众工作法升级为可持续的治理生态。强化邻里互助网络,让每个居民都能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成就感,让“邻里一家亲”从一种传统美德转化为现代社区的治理优势,让社区治理不再是冰冷的任务清单,而是有温度的价值共创。
从一条胡同的“有机更新”,到一张社会保障网的“底线公平”,再到无处不在的“品质赋能”,“十四五”的民生成绩单,写在了亿万中国人绽放的笑脸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草厂四条胡同承载的“历史与现代融合”理念,不仅指引着城市更新,更蕴含着深刻的民生哲学,那就是——最好的民生保障,意味着“历史”不被遗忘,“未来”触手可及;“生活”更加安全,“发展”更加公平。这份可感可及的民生温暖,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动人的价值底色!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逃出神秘空间攻略(理响中国|胡同里的民生温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