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满红色游戏22关攻略(中国95后)

填满红色游戏22关攻略(中国95后)

admin 2025-09-25 热文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北京人杨天周,今年30岁,

是一名摄影师。

从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后,

他花8年时间周游世界,

拍下近50座奇特而美丽的殡葬建筑。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承载丧葬文化的中国应县木塔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电影《沙丘2》中皇宫的取景地布里昂墓园,其礼堂设计受到东方园林结构影响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没有丧事时,被当作音乐厅使用的「冥想之森」岐阜县市政殡仪馆

从承载丧葬文化的中国应县木塔、

电影《沙丘2》皇宫的取景地布里昂墓园

到有“最美火葬场”之称的岐阜市政殡仪馆,

他镜头下的墓园明亮、温暖,

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它“阴森恐怖”的印象。

杨天周希望呈现墓园的“生命力”——

它们不仅是逝者的安息之地,

更是生者的重要寄托,

为生与死提供了对话的场所。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中国浙江 遂昌县殡仪馆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杨天周镜头下的遂昌县殡仪馆

我们在浙江遂昌县殡仪馆见到了杨天周。

这次他特地从伦敦赶回来,

拍摄这座中国大陆首个现代主义墓园。

“墓园承载了非常多的意义,

从中可以观察到人们如何理解死亡。

希望通过我的作品,

能消解一部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生命。”

编辑:邓涵竹

责编:鲁雨涵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杨天周在拍摄遂昌县殡仪馆

南方的夏季山野青翠,蝉鸣不绝于耳,蜻蜓掠过溪流,涟漪四起。这万物生发的景象,发生在浙江遂昌的一座殡仪馆中。

我们在这里见到了拍墓园的摄影师杨天周。他出生于北京,今年刚满30岁。从同济大学建筑学系毕业后,他取得了英国巴特莱特建筑学院硕士学位,现在在伦敦生活。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被当地人视为外星生物的意大利耶斯墓园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突尼斯的沙漠无名墓园

过去的八年里,他在全球各地奔走,记录下所到之处的殡葬建筑,如今已拍摄近50座。其中有真正的墓地,有殡仪馆,也有承载丧葬文化的非典型建筑,譬如中国的应县木塔。

从世界闻名、大师设计的墓园,到更为本土、不知名的墓园,杨天周的焦点渐渐从建筑的设计转移到内在的灵魂。他觉得墓园作为一种建筑,不仅是冰冷的钢筋水泥堆砌成形,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映射着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

这次,他专程从伦敦赶回来,拍摄刚建成不久的浙江遂昌县殡仪馆。“这应该是中国大陆第一座现代主义墓园。” 此前联系时他告诉我们,声音中充满期待。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群山环绕的遂昌县殡仪馆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四水归堂” 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平面布局方式

遂昌县殡仪馆设计成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向心式结构,围绕着中心的灵潭展开,如同一座“生命的剧场”。在获得馆方同意后,我们跟着杨天周在其间静静地游走。

从守灵厅到骨灰寄存堂,他细细观察每一处角落,尤其留意历史文化的痕迹。比如看到入口处的核心环,他就想起南方的合院住宅,“下雨的时候,四水归堂,把水——也就是财,全都聚住了。”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杨天周拍摄的殡仪馆中的植物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杨天周捕捉的殡仪馆中的光影

他为墓园里的每一株植物按下快门。杨天周认为植物十分重要,它们为以死亡为主题的建筑带来了生机。他也格外关注光影,觉得在墓园这样特殊的空间中,明亮的光线可以带给人们指引。拍摄时,他偏爱温暖鲜亮的色调:“我不想强调墓园死寂的部分,我希望表达‘生’的那部分。”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杨天周与住在附近的村民交谈

杨天周的探索不止于空间本身。每去到一座墓园,他都会跟当地人交流,在国外语言不通时就借助翻译器,“想向当地人了解,对墓园是什么样的感受。”

我们来到此前因灾害治理而迁建至附近的小村落,这里住着十几户人家,纯白的殡仪馆建筑就在他们后方不远处伫立。从劳作的老妇人,到开电动车路过的小伙子,杨天周与碰到的每一位村民攀谈。一位热情的大叔邀请我们进屋喝茶,杨天周认真听他聊起自己的前半生,在城里打工的孩子,和在这里的生活。

大叔告诉我们,以后殡仪馆开放使用了,从他的住所能看到送葬的灵车。虽然有点介意,但他觉得住在这里还算自在,一户一栋房,平时还能种点菜。“就希望他们再种点竹子和树,把它(殡仪馆)给挡上就行。”

杨天周觉得十分理解,但也有些期望看到改变。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意大利Veritti家族墓室中,类似中国“月门”的空间元素

这八年来,他拍到的中国的现代殡葬建筑非常少,却常常在国外的此类建筑发现中国文化的印记。他觉得中国文化本身应该可以去拥抱死亡的:“我们认为时间是循环的,追求像水一样流动。为什么到了死亡,就好像变成一个线性的事情?我们不谈论它,尽可能躲避它。”

期待着能够消解一些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从而“以更广阔的角度地看待生命”,两天起早贪黑的拍摄后,杨天周将遂昌县殡仪馆加入他的墓园影集新一页。“我想,这是个非常好的开始。”

以下是杨天周的自述。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杨天周拍摄的圣卡塔尔多公墓

2017年,同济大学的一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意大利的圣卡塔尔多公墓。它设计得特别现代,用了丰富漂亮的颜色,跟我认知中的墓园非常不一样。我觉得太酷了,一定要去现场亲眼看一看。

我前后一共去了四次。第一次去的时候没什么人,中间红色的骨灰堂让我眼前一亮——一个墓园,色彩那么鲜艳,当时觉得作为中国人,很难理解这件事情。南侧有一大片广阔的稻田,稻草刚收割过,被捆成一个个金黄的草垛。我很长时间没有拍摄,只是来回走动,感受一种生命和死亡交织在一起的很特别的感觉。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杨天周觉得墓园的侧面像一座“普通居民楼”,没有任何阴森感

在此之前,我对于墓园的印象非常有限。我的爷爷去世得比较早,很小的时候开始,每年清明节都会去为爷爷扫墓。那里的墓墙都是灰色的,长得都一样,没有一个核心的精神空间。

而圣卡塔尔多,它是一个像公园一样轻松,可以停靠休息的地方,不是一个强调哀伤的非常肃穆的场所。亲人来看望逝者,也可以不被渲染悲伤,而是一个舒服的状态。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意大利耶斯墓园,据说没有当地人喜欢这座建筑,有人指责其形态怪异,毫无传统墓园的肃穆

从巴特莱特学院硕士毕业后,我选择成为一名建筑摄影师。我觉得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它们反映出人们的认知。而殡葬建筑承载着深重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中观察到不同的文化如何看待死亡。

拍了这么多墓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从不同地域的建筑中,我观察到一些对死亡非常相似的理解。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布里昂墓园是建筑史上不朽的作品之一,其外墙的设计与汉字“囍”十分相似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沙丘2》剧照与墓园实景

《沙丘2》中皇宫的取景地——布里昂墓园,可能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丧葬建筑之一了。事实上,我觉得它和中国文化的联系非常紧密。

墓园本身其实是给老布里昂和他的夫人设计的。在它的拐角处,有一个像中国的双喜一样的镂空标志,而夫妻俩的石棺在一座混凝土的桥之下,倾斜着靠向对方,就像是夫妻俩在泉下又在一起了。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与中国文化联系密切的“水中亭”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水中亭细节

墓的东侧则设计了一个水中亭,又和中国对于死亡的理解有了联系:中国的很多古典小说,比如《牡丹亭》中,水中亭是一个“in between”的意象——一个阴阳相交的世界,活人与去世的人往往可能就是在一个水中亭里重逢。

墓园周围的树木生机盎然,水里种着很多莲花,人走进去,可以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生命和死亡之间形成了一种映照,有种沟通的感觉。身处其中,我完全没有感受到传统意义上的墓园对恐惧的放大,反倒觉得很安慰。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伊瓜拉达墓园

西班牙有一个伊瓜拉达墓园,它是和当地的徒步路线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很多时候可以看到徒步的人经过。

我去的时候,有很多当地人坐在墓园内休息、聊天。墓园由此变成了一个公共空间,甚至社交的空间,你会觉得这个地方特别有生命力。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米兰的布斯托阿西齐奥墓园,曾有许多社会名流长眠于此

事实上,欧洲很多城市的墓园经常会有游客来观光,甚至意大利的墓园协会还举办过摄影大赛。他们认为死亡很神圣,但并不一定要把它当作一件悲伤的事情。

人们来哀悼时,往往就是擦一擦墓碑,静静地伫立一会儿,然后就结束了,整体非常平静地面对。这时我会在一边观察,不会去记录,我不想用摄影去暴力打扰这样一个私密的时刻。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哈迪之树”,根部“长”满墓碑

伦敦的St Pancras墓园也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那里有一棵像艺术装置一样的树——“哈迪之树”。设计师本身是一个英国诗人,他曾经做建筑学徒时,负责将一些坟墓迁移到伦敦的周边。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老墓碑被他留在了当地,都堆在一棵小树之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墓碑上长出了青苔,碑文也渐渐模糊,这棵树反而不断生长,愈发茂盛,150年过去,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每年,随着四季更迭,叶子飘落回归土地,又变成养分重新去滋养树木。而围绕着树木的墓碑所代表的生命,就化为了这方天地中的一部分。

这棵墓碑之树,形成了生命的循环,让逝去的灵魂以另一种形式永远地延续下去。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很多有设计感的墓园,都处在分散、偏僻的地方,比如城郊,没有网络信号,有些地方想找到吃的都是很困难的。每次我去拍摄,在路上的时间非常长,可能会每天开车往返八个小时,只为了花一两个小时拍摄一个墓园。

说起来是蛮辛苦的。要应对疲劳、饥饿,和一些突发的状况,如说我在拍摄的路上出过车祸,也经常要去到那种荒无人烟,地势陡峭的地方,像西西里中部,三脚架支起来就被风刮倒,相机整个被砸掉了。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杨天周常常要为了拍一座墓园开一整天的车

一些朋友知道我在拍摄墓园,都是心中一惊,说你拍这个东西干什么?人们在谈论到死亡的时候,有一种回避心理,好像就是不谈论这个事情,它就可以不存在一样。

我觉得建筑本身在时空中是一个非常绵长的事物。像应县木塔,它已经存在一千多年了,而人类的生命周期也就七八九十年,但是建筑一直在那里,送走了无数代的人。

墓园作为建筑的一种,其实是一个空间化的历史档案。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几乎被填满的圣卡塔尔多骨灰堂

像圣卡塔尔多的红色骨灰堂,因为意大利在新世纪初才将火葬合法化,所以它之前空置了很久。我2017年第一次去时,它只有一层有一些被使用。

但当我在2023年第二次去的时候,第二层已经差不多被填满了。

我去读上面的生卒年月,看逝者的照片,发现他们大多数都很年轻,应该大都是因疫情而离世的。

所以墓园其实记录了很多事情,当地法律的改变,经济的衰退,人口的流失,包括疫情这种重大的集体事件等等。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突尼斯Koraïch公墓

在我的作品中,我会刻意把墓园的色彩表现得比较明快,让大家发现墓园不是一定很阴森、只跟死亡有联系的地方,它可以非常有生命力。希望能消解一部分人们对墓园、对死亡的恐惧,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理解生命。

拍摄墓园也让我自己以一种更平常的心态去看待死亡——它是重要,但又很平常,其实就是一件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

中国95后,爱上逛墓园

我想象过自己以后的墓,可能就在山野之中,一个车开不到的地方,墓碑用一些比较特别的材料,二三十年自己就消失掉,成为植物的养分。离开之后,家人、朋友还能记得我一段时间,但也不需要记得太久。

如果没有死亡,生命本身其实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正是因为有死亡,人们才会真正去利用活着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墓园也好,建筑摄影也好,我应该会干一辈子的。

文中墓园图片均为杨天周的摄影作品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填满红色游戏22关攻略(中国95后)》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