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AI归慈善,还是归华尔街?
”
9月11日凌晨,一条只有14行字的声明把这个问题甩到所有人脸上:OpenAI和微软同时官宣“正在谈重组”。
翻译成人话就是——那个曾经发誓“永远不上市、利润封顶”的乖孩子,现在准备给自己松绑,让万亿级的AGI火箭可以公开融资、正常IPO,甚至让对冲基金也能进来分杯羹。
消息一出,群里最先炸的不是程序员,而是做公益的学姐:
“啥?
一家慈善总部要控股1000亿美元的营利公司?
那我以后募款是不是得跟AI抢饭碗?
”
别笑,她点破了最诡谲的部分。
OpenAI的母公司是非营利,重组后它会继续存在,却同时捏着一家“公益公司”(PBC)的大部分股份。
PBC可以像正常公司一样追逐利润,也可以上市,但必须在章程里写一句“兼顾社会价值”。
听上去又当又立,却是一条美国公司法里真实存在的缝隙——把“良心”写进营业执照,然后光明正大去挣钱。
钱从哪来?
OpenAI自己先摊了底牌:到2030年,光租云就要烧掉3500亿美元,其中2030年当年就1000亿。
这个数字把Meta全年研发费甩出四条街,也顺手把软银原本谈妥的100亿美元投资吓成了“等等看”。
微软、甲骨文、谷歌云排着队给它垫电费,拉里·埃里森直接靠预期封神全球首富——服务器还没插上电,股市先把香槟开了。
有人算过,ChatGPT近三年拢共给OpenAI带来100亿美元收入,听着挺鼓,可跟支出比就是“用洗澡盆舀太平洋”。
更尴尬的是,用户增长曲线开始放缓,广告、购物、会员三件套刚探个头,就被骂“别把AI答案变成拼多多”。
开源社区干脆嘲讽:想靠插入商品链接赚差价,不如直接让用户给GPU发电手摇。
于是重组成了唯一活路。
非营利身份像一件小时候的羽绒服,挡风却裹不住现在的肌肉。
改成PBC,既能对外发股,又能对内继续喊“造福人类”,法律上两边都不得罪。
加州和特拉华州的总检察长却眉头紧锁:慈善资产转进营利实体,是不是变相“偷家”?
他们要求每一笔估值折扣都得摆在阳光下,以防哪天董事会一句“为了全人类”,就把千亿美金捐进自己口袋。
最紧张的其实是微软。
幸运飞艇168 一边是亲密战友,一边是自己云部门的现金奶牛。
OpenAI若上市成功,云合同就得重新谈价,IP归属也要再划线。
更糟的是,微软内部早把GPT整合进Office全家桶,一旦控制权旁落,下一版Windows的魔法按钮就可能写着“Powered by Someone Else”。
所以声明里那句“双方仍未达成一致”,读起来像两只手握在一起,指甲却掐进对方肉里。
至于奥特曼,听说已经靠褪黑素续命。
内部员工透露,他的OKR里有一条“2030年收入追上英伟达”。
外人听着像段子,可细想就脊背发凉:芯片厂卖的是铁疙瘩,OpenAI卖的可是“可能把自家饭碗也掀翻”的智能。
只要有一代模型掉链子,下游千百个独角兽就一起断电。
容错率如此低,还要年年翻倍,不失眠才怪。
这场谈判说到底是一次“理想裸泳”——潮水退掉,看谁在裸奔。
非营利的外衣一脱,大家才发现,AI这架喷气式客机根本没有“慢慢飞”的选项:要么一路爬升冲破同温层,要么油箱见底直接俯冲。
慈善、资本、监管、用户,四方坐在驾驶舱,脚踩的却是同一个油门。
接下来几个月,注定还有不少“深夜联合声明”。
普通人不用啃法律文件,只需记住一个简单的红绿灯:
如果最后协议里,慈善母公司依旧拥有一票否决,并且把PBC的“社会义务”写进无法修改的章程,那就相当于给超级人工智能套了根缰绳;
如果条款只是模糊一句“兼顾人类福祉”,剩下的全是投资优先,那就别怪日后AGI的第一条系统提示词变成“Maximize Shareholder Value”。
到那时,再回想今天这条短短声明,大概就是分水岭上的第一声喇叭——告诉大家,AI的青春期结束,真正的成人礼来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办奥特曼qq群声明(OpenAI微软发布联合声明事关生死存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