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亿美元,OpenAI把一家做A/B测试的小公司买回家了。
别眨眼,这不是土豪撒钱,而是给所有还在观望AI怎么落地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别再问“AI到底能干嘛”,人家已经用实验平台把答案跑出来了。
Statsig是谁?
简单说,就是产品经理的“作弊器”。
Notion、Figma、OpenAI自己都在用它做功能灰度、用户分层、实时看板。
以前调个按钮颜色得等两周数据,现在半天就能知道用户点不点。
OpenAI把它一口吞下,相当于把“实验速度”直接拉满,以后ChatGPT出新功能,可能上午上线西雅图,下午就知道东京用户爱不爱用。
更狠的是人。
Statsig创始人Vijaye Raji,前Meta工程VP,管过20亿用户的广告系统,现在空降OpenAI当应用CTO。
底下人笑称:“以后ChatGPT的按钮,估计得先过Rajj的A/B测试才能出生。
”
另一边,应用部门彻底独立,CEO是Fidji Simo——Facebook App曾经的掌门人,Instacart上市前的救火队长。
她的履历翻译成人话:把技术变成钱,她最熟。
OpenAI把最会赚钱的女人找来,摆明了告诉华尔街:别只盯着我们烧钱的模型,看看我们怎么把模型变成订阅、API、企业合同。
原首席产品官Kevin Weil被调去“OpenAI for Science”。
听起来像发配边疆?
恰恰相反。
这部门专门用AI去砸科研的硬骨头——新药发现、材料合成、气候模拟。
翻译一下:以后诺贝尔奖的致谢里,可能得加一句“感谢ChatGPT帮忙算了一下”。
B2B也没落下。
Srinivas Narayanan成了企业客户CTO,直接向CMO汇报。
套路很明显:先把Statsig的实验能力打包进企业级API,再卖给那些想把“智能客服”升级成“智能员工”的银行、保险、零售巨头。
以后你打电话给客服,对面可能是ChatGPT在跑A/B测试,测试你到底吃“温柔小姐姐”还是“理工直男”那一套。
有人担心11亿美元会不会打水漂。
别忘了,Statsig去年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已经逼近5000万美元,客户续费率超过130%。
OpenAI等于用两年半的收入买下一台“印钞机”,还顺手把人家的客户名单揣进兜里。
最妙的是监管。
OpenAI承诺Statsig继续独立运营,西雅图办公室不搬家,客户合同不变。
这招叫“温水煮青蛙”:先让Statsig的老用户安心,再慢慢把AI能力掺进去。
等他们发现“实验平台”突然能自动生成文案、预测用户流失,想跑也跑不掉了。
一句话总结:OpenAI这次不是买公司,是买时间。
把别人需要三年才能搭起来的实验体系,用11亿美元一次性打包带走。
以后ChatGPT的每一次更新,背后都是Statsig在疯狂跑数据。
而所有还在用传统方式做产品的团队,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手把用户行为拆成像素级颗粒,再把自己甩出十条街。
别问AI会不会取代产品经理。
现实是,不会用AI的产品经理,已经被会用AI的Statsig取代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奥特曼要怎么修改器(奥特曼给ChatGPT空降高管11亿美元收购独角兽创始人加入Open)》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