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气温不低,出门却冷得打抖? 为啥看到绚烂的朝霞,当天却可能下雨?
明明预报显示最高气温15℃,走在街上却冷得直搓手;晒过的被子有一股“阳光味”,是螨虫尸体的气息吗?早上看到绚烂朝霞,老人就念叨当天会下雨……这些看似寻常的现象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记者就此采访市气象台预报员孟明华,为大家解开这些“气象谜题”。
谜题1
最高气温15℃,为啥会“冷得打抖”?
明明天气预报说最高气温15℃,穿了毛衣出门却还是冷得直打抖,难道是预报不准吗?这个疑惑,相信许多市民都遇到过。其实,我们感受到的“冷”与“热”,更多取决于体感温度,而非气象台测出的实际温度。
据介绍,人体对冷热的主观感受,受风力、湿度、日照等多重因素影响。
“气温计测的是空气温度,而人体散热主要靠皮肤蒸发和热传导。”孟明华举例说,当风力达到3级以上时,风会加速皮肤表面汗液蒸发,带走更多热量,就像给人体“装了个散热扇”。若空气湿度高,比如雨后湿度超过70%,汗液难以蒸发,就像给人体裹了层“湿棉被”,让热量流失更快,加剧“湿冷刺骨”的感觉。
同样温度,湿度大时会比干燥时更显阴冷,这才导致了明明预报最高气温15℃,人体却感觉非常冷的情况发生。
谜题2
看朝霞、晚霞为何能够辨晴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句流传已久的民间谚语,是老一辈人代代相传的天气口诀。这其中,藏着实打实的科学原理。据介绍,霞的形成,源于阳光与大气层的“奇妙互动”。日出或日落时,太阳贴近地平线,光线需穿透更厚的大气层。此时,波长较短的蓝、紫光会被空气中的水汽、尘埃大量散射,而穿透力更强的红光、橙光则能“过关斩将”,将天边染成绚丽色彩,这便是霞光的由来。
“清晨的朝霞出现,意味着东侧天空存在大量饱含水汽的云层。我国地处西风带,天气系统多自西向东移动,这些携带水汽的云层会随西风逐步覆盖本地,午后到傍晚便容易形成降雨,这就是朝霞不出门的原因。”孟明华告诉记者,与朝霞相对应,傍晚的晚霞时分,此时太阳位于西边,霞光能够顺利穿透大气层,说明西侧云层中水汽已大幅减少、天气转晴。随着太阳落山,大气趋于稳定,西边的晴朗天气会随西风东移,预示未来1—2天大概率晴空万里。
谜题3
秋高气爽中的“爽”字因何而来?
秋日的舒适总让人忍不住感叹“秋高气爽”,那为什么四季变化中,“爽”字用在秋季呢?其实这份“爽”并非虚感,而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之所以感觉到秋高气爽,是空气湿度、温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精妙配合。
秋高气爽,爽在温度。进入秋季,北方冷空气逐渐南下,暖湿气流消退,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大幅减少,空气湿度从夏季的70%以上降至50%—60%,恰好处于人体舒适区间。汗液能顺畅蒸发,告别黏腻感,皮肤干爽不紧绷,呼吸也变得轻盈。“这个湿度区间,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范围。”孟明华解释,此时汗液能顺畅蒸发,带走体表多余热量,既不会因干燥导致皮肤紧绷,也不会因潮湿感到憋闷,这份“清爽”,正是湿度“刚刚好”的功劳。
昼夜温差是另一重“爽点”。秋季正午气温多在20℃—25℃,不似盛夏灼热,到了夜晚,云层变薄,夜晚热量快速散发,温度降至10℃—15℃,10℃左右的温差让白天适宜活动,夜晚安睡舒适,更让人体的调节机制“轻松运行”。
秋天的爽,高压天气和风也起到了作用。秋季,冷空气带来的“下沉气流”占据主导,近地面气压升高,让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更充足,心肺负担减轻自然会感到神清气爽。同时,高气压抑制云层形成,天空晴朗少云,能见度大幅提升,远方山峦清晰可见,加之秋风也恰到好处,“天高地阔”的视觉感更添舒畅。
谜题4
霜降节气里的“霜”从哪里“降”?
目前,我们已经度过了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霜降”二字自带画面感,让人不禁联想到这“霜”像雨雪那样从天上“降”下来。其实,无论是露还是霜,“皆由地发,非从天降”。
据孟明华介绍,相较于露,霜的形成条件更为苛刻。夜晚来临,当地面温度由0℃以上降至0℃以下时,空气中的水分会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直接凝华成固态的白色冰晶,这些白色冰晶就是霜。
正因为“出生地”是在地面,霜的分布也带着“接地气”的特点,空旷的田野、低矮的草甸比高楼林立的市区更容易结霜,因为后者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地面温度难达冰点;贴近地面的植物叶片、瓦片等,往往是霜的“首选落脚点”,清晨可见它们裹着一层毛茸茸的冰晶。所以,霜降的“降”,并非“降落”之意,而是“降临”之意。
谜题5
晒过的被子为什么有股“阳光味”?
“晒过的被子有股‘阳光味’,是不是螨虫被晒死后散发的气息?”不少市民都有这样的疑惑。
孟明华说,从气象与化学角度来看,这股熟悉的“阳光味”其实与螨虫关系不大,而是织物纤维、水分与阳光共同作用的结果。 幸运飞艇168开奖
幸运飞艇 据了解,螨虫的躯体主要由蛋白质和水分构成,其死亡后会逐渐分解,但这个过程本身几乎不产生挥发性气味。即便阳光能杀死部分螨虫,也难以形成我们闻到的“晒后感”。真正的“阳光味”源于织物的变化。被子中的棉、麻、化纤等纤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光氧化反应”,促使纤维中的部分有机分子(如纤维素、油脂)发生分解,产生少量挥发性化合物,包括醛类、酮类等,这些物质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类似“草木清香”的基础气味。
同时,气象条件中的“湿度变化”也扮演关键角色。“被子在晾晒前吸附了空气中的水汽(尤其是南方梅雨季或潮湿环境),阳光照射使水分快速蒸发,水汽携带纤维分解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扩散到空气中,让气味更易被感知。”孟明华表示,这也是为什么在干燥的晴天晒被子,“阳光味”比阴天更明显——充足的光照加速了光氧化反应,快速的水分蒸发则强化了气味释放。此外,空气中的尘埃、微生物等在晾晒时被阳光杀灭或驱散,减少了杂味干扰,也让纤维本身的气味更突出。所以,晒被子后的清新感,本质是阳光“净化”了纤维环境,又通过光化学作用赋予了织物独特香气,与螨虫关联甚微。
(洪观新闻记者 汪晶晶)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橙光天降萌宠游戏攻略(聊聊这些生活中的气象谜题)》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
京ICP备11000001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