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卸下乌纱帽回到乡下,他们依靠什么来维持生活呢?总不能真靠喝西北风过日子吧?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其实古代官员辞官后的收入门路可不少,绝非咱们想的那般窘迫。
这些门路既靠朝廷制度兜底,更凭当官时攒下的家底和人脉,把 “退休生活” 过成了另一种 “资源变现”。
最稳当的进项得算朝廷给的 “养老钱” 和赏物。
就拿汉代那时候来说,只要官员品级够着六百石门槛,辞官后就能领一半俸禄,这可不是仨瓜俩枣,够一家子安稳过日子了。
到了唐代,五品以上官员更舒服,退休后能拿在职时一半的饷银,要是带了职名的,全俸都能领到手。
清代更有意思,乾隆爷定下规矩,好好退休的给全俸,考核差的给半俸,要是被勒令滚蛋的,那可就一分没有了。
东汉的疏广辞官时,皇帝直接赏了二十斤沉甸甸的金块,太子还额外添了五十斤,这黄金分量,够他安享晚年了。
明代还有个叫潘礼的侍郎,为官清廉得很,回乡时就带几件破衣服和几卷书,皇帝听说后,特意让地方官每月给三石粟米,也算保了他衣食无忧。
土地租子更是官员们的 “压舱石”,早早就为退休铺好了路。
从北魏到明初,朝廷会按品级给官员 “专属养老田”,也就是职分田,唐代京官一品能分到12顷地,一顷合一百亩,算下来就是1200亩,租给佃农耕种,每年收的粮食能堆成小山。
不过这田得给后任留下,所以官员们早早就自己买田了。宋代欧阳修退居颍州时,手里有千亩良田,稻穗压弯枝头时,佃农推着粮车上门交租,一年能收数百石,足够全家吃喝不愁。
清代的和珅更夸张,手里田产足足八千顷,连成片都望不到边,光租金就够养活一大家子。
要是赶上范仲淹那样的,还能靠家族义庄兜底,他在苏州买的千亩义田,租子用来养族人,退休后自然不用愁。
地方上给的 “离任大礼包” 也很实在,魏晋时期这风气最盛。
那会儿官员辞官,属吏和百姓会凑 “送故钱”,东晋邓攸拿了数百万,还有个叫孔愉的太守,给的钱他分文没要,可见数额有多惊人。
后来朝廷不让送钱了,就改送东西,米布、车马、衣服啥都有,甚至连精美的兵器仪仗都敢送。
南朝有个叫刘道怜的刺史,离任时把荆州府库都搬空了,简直夸张到极点。
齐梁之后这事儿改叫 “还资”,成了合法收入,有人从蜀地回来,“还资” 值两千多万,比一辈子俸禄还多。
更离谱的是送人力,官员离任能带走吏卒,东晋褚裒离职时,就有几个属吏跟着,有的封疆大吏甚至能带千余家兵户,等于把国家兵员变成自家仆人。
门生故吏的孝敬更是躲不开的 “人情账”。 幸运飞艇168
汉代靠察举制当官,被举荐的人得认举荐者当 “老师”,成了 “门生故吏”,逢年过节得送钱送物。
东汉杨震深夜拒了故吏王密十斤黄金,这故事恰恰说明,这种馈赠太普遍了。
袁绍辞官那会儿 “车徒甚盛”,其实都是门生故吏送的财物和人力,排成长队跟在后面,场面大得很。
就算没举荐之恩,退休官员凭宗族势力也能过得滋润,明代裴应章回乡后,资助族人建房,族里自然也会反过来帮衬他。
脑子活泛的还会搞点 “副业”,经商放贷赚外快。
唐代虽然不让五品以上官员经商,但没人真当回事儿。宋代更开放,从宰相到地方官都忙着做生意,明代官商占了七成还多。
清代盐生意最赚钱,官员和商人勾结,靠 “开中法” 垄断盐引,钱像流水似的来。
内阁辅臣张四维家就跟宣大总督王崇古家联姻,赚得盆满钵满。
放贷也很常见,唐代官员用公家钱放贷收息,屡禁不止,清代直接通过当铺、钱庄放钱,坐收利息。
有文化的更吃香,靠笔杆子就能换钱。宋代文人写篇碑志、序文能拿不少钱,欧阳修名气大,单篇墓志铭酬金能抵普通人家好几年收入,权贵们挤破头求他动笔。
明清时书籍出版兴起来了,虽然没有现代版税,但卖版权也能赚钱。
不想卖文的还能讲学,明代顾宪成被罢官后办东林书院,士绅们纷纷资助;清代阮元退休后主讲诂经精舍,收的 “束脩”就够花了,地方官还常送东西。
所以说,古代官员退休后的日子,从来不是 “坐吃山空”。
朝廷俸禄是保底的 “安全垫”,土地田租是稳赚的 “摇钱树”,送故还资是送上门的 “红包”,门生孝敬是人情的 “回报”,经商讲学是额外的 “进项”。
辞官只是离开官场,可他们攒下的家底和声望,早把往后的日子铺得平平整整。
那些看似 “不劳而获” 的收入,本质都是过往资源的延续,也难怪古人总说 “为官一任,富贵一生” 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回到古代当官破解版(古代官员辞官回乡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