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月十四日,马嵬坡上空阴云密布。大唐天子李隆基在安史之乱的烽火中仓皇西逃,队伍行至这个不起眼的驿站时,疲惫不堪的将士们突然停止了前进。
“诛国忠,清君侧!”的呼喊声如潮水般从队伍中响起,打破了雨前的寂静。
72岁的玄宗皇帝颤声问身边的太监:“外面何事喧哗?” 高力士面色惨白:“陛下,将士们...要求处死杨国忠。”
一、盛世霓裳转头空
就在一年前,大唐还处在开元盛世的余晖中。玄宗与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赏牡丹,召李白赋诗助兴。李白醉写《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那时的杨玉环怎会想到,自己最终会成为盛世衰落的替罪羊。
安禄山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时,玄宗还不相信:“禄山朕待之如子,岂能反乎?”然而十五万叛军势如破竹,直逼长安。玄宗不得不带着贵妃、杨国忠及皇亲国戚千余人,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领的禁军护卫下,秘密西逃。
二、西逃路上的积怨
逃亡队伍经过便桥后,杨国忠下令焚桥断路。有老臣泣谏:“百姓也在逃难,焚桥断其后路,于心何忍?”杨国忠冷声道:“胡兵将至,不焚桥何以为拒?”
这话传到逃难的百姓耳中,怨气顿生。队伍行至咸阳望贤宫,地方官员早已逃散,玄宗等人饥肠辘辘。有百姓献上粗粮,皇子皇孙们争相用手抓着吃,顷刻而尽。
杨国忠买来胡饼献给玄宗,百姓围观窃语:“杨国忠还能买到食物,果然早有准备。”怀疑与不满在队伍中蔓延。
途中,一群百姓拦驾请留:“长安宫阙,陛下家居;陵寝寝园,陛下祖墓。今舍此欲何之?”玄宗无言以对,命太子李亨安抚百姓,自己催马前行。
三、马嵬兵变的爆发
六月十四日下午,队伍抵达马嵬驿。将士们饥疲交加,怨气达到顶点。
突然,二十多个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的马:“杨相国,我等既无食又无宿,该如何是好?” 杨国忠尚未回答,就听军士中有人大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
一时间,箭如雨下。杨国忠大惊,策马欲逃,被军士追至西门内,乱刀砍死。其子杨暄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也同时遇害。
愤怒的将士们围住驿站,喊声震天。玄宗拄杖出门,见状大惊:“尔等何为?” 陈玄礼跪奏:“国忠谋反已被诛,贵妃不宜再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玄宗如遭雷击,颤声道:“朕自当处之。”返身入门,久久不语。
四、生死两难的选择
驿站内,玄宗老泪纵横:“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 高力士跪泣:“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
门外喊声越来越大,甚至有人开始撞击驿站大门。玄宗知道,若不答应,恐怕自身难保。
他最后看了一眼杨玉环,38岁的她依然美得令人心碎。想起那年她在骊山温泉中巧笑嫣然,想起她创作《霓裳羽衣曲》时的专注神情,想起她为自己烹茶研墨的温柔模样...
“赐...白绫一条。”玄宗终于吐出这几个字,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
五、佛堂前的最后时刻
贵妃被带入一间佛堂。她面色苍白却异常平静,缓缓取下头上的金钗钿盒:“请将这些交还陛下,就说...妾辜负圣恩,死而无怨。”
她看着泪流满面的高力士,突然问:“力士,你说来生我还能为女子吗?” 高力士哽咽不能语。
贵妃微微一笑:“若得来生,愿做寻常百姓女,不做帝王妃。”
她将白绫系在佛堂前的梨树枝上,低声吟诵着自己曾写的诗:“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声音渐弱,终不可闻。
六、长恨歌声千古叹
贵妃死后,将士们才平息怒气,继续护驾西行。玄宗一路沉默,每到夜雨闻铃之时,便想起贵妃,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
太子李亨在此后北上灵武,自行即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大唐帝国在安史之乱的冲击下,再也未能恢复往日的辉煌。
后来白居易作《长恨歌》,写道:“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马嵬坡之变不仅是一个美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再辉煌的盛世,也可能因统治者的失误而崩塌;再深厚的爱情,在政治利益面前也可能变得脆弱不堪。
今日的马嵬坡,已建成贵妃墓园。墓前总有不少游客献上鲜花,或许是在哀悼那个被迫为时代牺牲的女子,也或许是在凭吊那个一去不返的盛唐时代。
每当春风拂过墓前的梨花,仿佛还能听到那曲千古传唱的《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历史人物##历史故事#
转载请注明来自Nkqfj,本文标题:《盛世牡丹破解版游戏(马嵬血泪一朵盛世牡丹的凋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